中央气象台:中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即将开启
1972 2025-05-15 03:36
Ran等探究基于离子液体的乙醇-(NH4)2SO4双水相萃取体系从葡萄籽中提取原花青素的效果,得出IL影响目标物迁移到富含乙醇的相中的规律为:无IL<[C2mim]BF4<[C4mim]BF4<[C10mim]BF4<[C8mim]BF4<[C6mim]BF4。最初由于烷基链在C2-C6范围疏水性增强,强化了原花青素与IL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目标物更容易向IL-乙醇相移动,但C8-C10范围内疏水性过强,IL发生过度自聚集现象,导致目标物向IL相的分配减弱。Li等将具有相同阴离子,不同阳离子的IL对光草甘中的光甘草定的萃取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3种IL萃取效果大小是[C6mim]PF6>[C4mim]PF6>[C8mim]PF6。Wang等研究了不同烷基链长IL双水相萃取阿魏酸和香草酸,阳离子从丁基到己基,IL疏水性逐渐增强,这一趋势使FA的萃取效率逐渐提高;但是从己基到辛基,萃取效率呈降低趋势。这种现象可能归因于空间位阻效应削弱了IL与目标物质之间的范德华力和色散力。IL链增加导致溶液黏度增大,阻碍了向IL的扩散。
由于IL提取分离体系与常规方法相比而言,呈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因此猜想可能存在独特的作用机理。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探讨了IL体系作用机理,提出的关于IL提取分离天然酚类物质的机理主要与氢键缔合、范德华力、π-π键、色散力等相互作用力有关。探究方法包括红外光谱法、量子化学法、COSMO-RS模型预测和溶剂化显色法等。
IL种类极多,给初步筛选合适溶剂种类带来了困难,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模型(COSMO-RS),是一种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筛选溶剂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IL的筛选中,可预测目标物在IL中的溶解度,探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初步分析待分离物表面的静电势分布(氢键酸碱性及极性)、表面屏蔽电荷密度分布曲线以及与离子液体作用能差异。
Cao等用COSMO-RS模型从分子相互作用角度解释了IL分离大豆中异黄酮苷元同系物的机理,其中染料木素C5位置上为酚羟基,黄豆黄C6位置上为甲氧基,经COSMO-RS模型发现上述同系物这种结构差异导致分子表面屏蔽电荷密度有显著差别,且IL与不同同系物间氢键相互作用能有差异,而和其它作用力无明显相关性,最终得出结论为氢键识别能力是影响溶质在IL介质中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量子化学法可用来进一步验证红外光谱法的结论,目前量子化学法针对萃取机理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IL作用机制大部分与阴离子相关联,主要是由于阴离子对氢键作用力强弱的影响。李雪琴通过量子化学法计算了光甘草定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振动频率及自然键轨道,反映了阴离子各原子孤对电子形成氢键难易程度,进而解释了[OAc]作为IL阴离子萃取能力强于[BF4]、[PF6]的原因。另外,从量子化学角度出发探究萃取机理,发现阴离子孤对电子与生育酚同系物酚羟基反键轨道之间的氢键作用有差异,键临界点电子密度超过了常规氢键的上限,且这种作用力为主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使用红外光谱检测手段对分子水平的特征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方法可以从微观角度揭示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IL提取分离机制的研究。基本原理是分子振动会产生偶极矩的变化,出现红外吸收现象,通过观察分子振动的频率可间接了解化学键的强弱。
Ni等利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萃取体系,对比添加IL前后红外谱图峰位置和吸收强度的差异,发现缔和状态的α-生育酚明显增加,从而推断IL与目标物羟基之间氢键缔合作用占主导地位。万辉等通过研究[Omim]BF4对酚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萃取,用红外光谱法对机理进行解析,观察红外谱图发现在3424cm-1左右出现了一个较强的吸收峰,萃取前后O-H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频方向位移,进而说明了[Omim]BF4中的F原子与苯酚中的-OH形成了氢键O-H-F这一机制。
溶剂化显色法是从宏观上进行机理探究,根据染料探针分子与IL结构和性质不同,产生的最大波长不同,再结合公式测定出IL相关性质的数据,这些参数反映的主要是IL的氢键酸碱性、偶极性/可极化性。
IL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其与众不同的性质使其能够在天然酚类产物分离领域有广阔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发挥IL的独特优势以达到高效分离,关键要提高其提取性能和分离效率。因此在考虑IL种类时,除了待分离物质的结构、IL阴阳离子种类、烷基链长,还要充分考虑IL浓度、用量、稀释剂种类、IL的回收成本等其它相关因素以寻求最佳优化条件。总之,随着未来研究的不断深入,IL有望克服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成为多功能溶剂,实现天然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
相关链接:甲基咪唑,阿魏酸,香草酸,绿原酸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